中國地球儀的制作始于元代,由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,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、陸分布狀況,屬于原始的繪制方法。明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后,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,親自制作地球儀,并著有《坤輿萬國全圖》。該地球儀為清宮造辦處制作,通高135cm,球徑70cm。清宮舊藏。球體中腰處的銅圈為地平圈,上刻四象限。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為子午圈,上刻360°。球北極處附時盤,上刻十二時辰,分初、正。球面上繪黃道、赤道、經(jīng)緯度,其中赤道繪以紅色,黃道繪以黃色,經(jīng)緯線每隔10°畫一條。黃道上標有二十四節(jié)氣名稱、南北回歸線、南極圈、北極圈。球面繪大陸行政區(qū)域,標注一些大城市的名稱,如中國的“北京”、“太原”、“寧夏”、“蘭州”、“南昌”、“蘇州”、“廈門”、“武昌”、“漢口”等,還繪有河流、湖泊、島嶼,如南美南部的“火地島”、北部的“亞馬遜河”及西南太平洋上的“澳大利亞”、“菲律賓”、“爪哇”、“馬來半島”、“新幾內亞”等。球面還標有特殊的地理位置,如中國的“長城”。地球儀下端的一部分表現(xiàn)的是在寬闊的海域中有奇形怪狀的水獸、大小帆船及航海線等。地球儀安放在工藝較好的紫檀木雕花三彎腿支架上。需要制作
地球儀雕塑,歡迎咨詢河北鴻景
不銹鋼雕塑廠家。